取消
表1 植物正常生长所需矿质养分的平均含量
通常在制定作物养分管理方案时,需要参考作物的单位产量需肥量和产量水平。在高产的农业生产体系中,要充分补充作物带走的那部分养分,维持土壤养分的供应能力。自“测土配方施肥”实施以来,在养分管理上秉承“大量元素分期调控,中微量元素因缺补缺”的养分管理原则,根据土壤的供给能力和植物的养分需求进行合理施肥。
表2所示为根据相关资料汇总的不同作物的单位产量需肥量,从表中可以看出,植物对氮磷钾以外的钙、镁的需求量其实也很大,只是通常土壤或者灌溉水中所含的镁就能满足生长,但在高产农业体系中,如果还按照原来的中量元素的定义来进行施肥管理,在某些土壤上很容易发生镁的缺乏症状,不利于产量的形成。
表2 不同作物的单位产量需肥量(kg/1000kg)
不同作物对镁的敏感程度也不一样(表3),像柑橘、马铃薯等作物,对镁很敏感,土壤中镁不足时,很容易从叶片上观察到缺镁症状。大豆、葡萄及果树等对镁比较敏感的作物,施用镁肥会带来不同程度的产量和品质提高。而水稻、小麦等作物对镁不敏感。事实上,植物体内镁的临界浓度因植物种类、品种、器官和发育时期不同而有很大差异,这些在进行镁营养管理时,都是要考虑的因素。
表3 不同作物对镁元素的敏感程度
2 镁元素的缺乏症状及发生原因
镁在植物体内易移动,植物缺镁首先表现在中下部老叶片上。在双子叶植物上,表现为脉间失绿,并逐步由淡绿色变成黄色或者白色,还会出现大小不一的褐色或者紫红色斑点,但叶脉保持绿色,严重时出现叶片的早衰与脱落。禾本科植物表现为叶基部出现暗绿色斑点,其余部分淡黄色,严重缺镁时,叶片褪色有条纹,叶尖出现坏死斑点。
作物缺镁症状在果实或储存器官膨大时容易发生。镁在果实成熟过程中会向果实转移,老叶和果实附近叶片先发黄,症状明显。当种子萌芽和幼苗生长时镁又被运送到需要的部位,因此在植物发育的初期一般不易出现缺镁症状,缺镁多发生在植物成长的中后期。若发生在后期通常不会影响产量太大,如果发生在初期,产量与质量皆会受到严重影响。
图1 莲雾叶片缺镁症状
植物镁的缺乏通常有两方面原因:一是土壤中镁含量较低,不能满足植物的养分需求;二是土壤中镁含量并不低,但受到土壤中其它养分离子的相互作用,根系对镁的吸收量低。
2.1 土壤中镁含量低导致的缺镁
据报道,我国土壤存在缺镁(交换性镁含量小于25mg/kg)的耕地比例达到36%,主要集中于长江以南地区,面积非常之大。土壤中的镁最初来自土壤含镁矿物的风化,因为成土母质不同,所含的镁元素库容量也不同。南方土壤主要由花岗岩、红砂岩及第四纪红色黏土发育而来,本身含镁量低。而由蛇纹石、白云石等成土矿物演化生成的土壤则镁含量很高。
镁离子在土壤中有三种存在形态,分别是矿物态镁(存在于矿物晶格中的镁)、交换态镁(被土壤静电荷表面吸附的镁)和水溶态镁(溶解于土壤溶液中的镁)。矿物态镁是土壤中镁的主要构成部分,约占土壤中镁的70%-90%,矿物态镁只有通过风化作用才能转变成可被吸收的镁,但风化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,所以矿物中的镁基本上是无法为植物吸收利用的。交换态镁和水溶态镁则是可移动的,易被植物吸收,称为有效镁。
土壤中交换态镁,镁离子与土壤胶体的吸附力较弱,容易被置换下来进入土壤溶液,变成水溶态镁,尤其是在南方酸性土壤上,土壤阳离子的活性很高,进入土壤溶液中的镁离子,在多雨的条件下容易淋洗损失。砂质土上,不仅养分含量低,而且更容易发生淋洗损失。
表4 土壤养分丰缺参考指标(mg/kg)
对于土壤镁本底值低、易发生流失的地块,可以通过土壤检测来确定土壤的养分状况并合理施肥。根据土壤养分丰缺指标(表4),土壤交换性镁含量低于25mg/kg时,土壤镁含量低,会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;而有些需镁量高的作物,土壤交换性镁含量低于50mg/kg时,即需补充镁。土壤营养诊断可作为重要参照依据,指导田间的养分管理。
2.2 土壤离子间相互作用导致的缺镁
土壤各营养元素间存在相互作用,镁离子是阳离子,土壤中其它阳离子的含量过高会抑制镁离子的吸收,发生离子间的拮抗作用。在酸性土壤上,发生缺镁症状可能不仅仅是因为土壤镁含量低,还有可能是土壤中的H+、Al3+含量过高。在高产农业体系中,钾肥的大量投入是造成植物缺镁的重要原因。
表5 添加K+和Ca2+(0.25mM)对大麦苗吸收Mg2+的影响
Schimansky等(1981)用大麦做的一个培养实验,用28Mg做同位素标记,在培养液中添加钙离子和钾离子,一段时间后测定大麦根系和地上部的镁离子含量。结果显示(表5),相较于单独供应镁离子,增加钙离子后大麦根系和地上部的镁离子吸收量明显下降,同时增加钙离子和钾离子供应,极大地减少了大麦根系和地上部中镁离子的含量,表明 Ca 2 + 、 K + 等阳离子的存在抑制了根系对Mg 2+ 的吸收。
图3 哈密瓜正常叶片(左)和黄化斑驳叶片(右)
为了验证以上推断,在田间采集了三个哈密瓜品种的斑驳状叶片和正常叶片,测定叶片干物质中钾镁含量。从趋势上可以看出,出现斑驳的叶片钾的含量一般较高,而镁的含量均低于正常叶片中的含量,说明钾镁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叶片出现缺镁斑驳的症状。
图3 哈密瓜正常叶片(左)和黄化斑驳叶片(右)
为了验证以上推断,在田间采集了三个哈密瓜品种的斑驳状叶片和正常叶片,测定叶片干物质中钾镁含量。从趋势上可以看出,出现斑驳的叶片钾的含量一般较高,而镁的含量均低于正常叶片中的含量,说明钾镁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叶片出现缺镁斑驳的症状。
表6 哈密瓜叶片诊断结果
3 植物镁的补充途径
镁元素的补充,要根据植物发生缺镁的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。针对土壤缺镁或者作物需镁量大的情况,要适量补充镁肥;针对土壤养分不平衡造成的缺镁,除了要合理补充镁肥外,还要控制其它养分的投入。
3.1 施用镁肥
镁肥按照溶解性可分为水溶性、微溶性和难溶性镁肥。水溶性镁肥溶解快、易被植物吸收,如硫酸镁、硫酸钾镁、氯化镁等;微溶性镁肥肥效慢,持效性长,如钙镁磷肥、白云石粉、磷酸镁铵等;难溶性镁肥,如蛇纹石、菱镁矿等,是加工镁肥和镁盐的原料,一般不做肥料直接施用。
选择镁肥的种类,要考虑作物的生育特征、土壤情况以及田间管理的便利性。对于长期作物或者作为基肥使用,可以选择微溶性的长效镁肥,如钙镁磷肥或磷酸镁铵等,钙镁磷肥是碱性的,对于调节土壤酸性有一定的作用;对于短期作物或者作为追肥使用,可以选择硫酸镁、氯化镁等,具有灌溉设施的地块,可以结合灌溉系统施用。短期缓解植物的缺镁症状,还可以通过根外追肥(叶面肥)补充镁肥,硫酸镁是常见的叶面镁肥,市售的叶面镁肥还有一些有机螯合/络合的产品,例如糖醇镁、LSA-镁(木质素磺酸络合镁)等,叶面吸收的效果更佳。
镁肥的施用量,要根据作物的需肥量、土壤的营养状况、养分利用率和阶段营养需求综合来决定。生产上,一般基肥亩施用1-1.5kg Mg即可,发生缺镁症状可每亩施用5-10公斤左右的硫酸镁,再观察效果。
3.2 均衡施肥
鉴于K+、Ca2+、NH4+等多种土壤阳离子在浓度较高时对Mg2+的竞争性吸收抑制,在田间管理中要避免单次投入大量的上述养分,过量的养分不仅会加剧对其它营养元素的缺乏症状,而且过量施肥养分利用率低、易损失,对植株、土壤、环境以及生产成本都是负担。
对于一些速生性的瓜果类,短期需钾量高的作物,在补充大量钾肥的情况下,要同时补充镁等其它元素,或者叶面补充镁肥,保证镁元素供应充足。利用石灰调节土壤酸性的,也要考虑到大量钙的投入对其它营养元素的影响,适量增加镁肥的投入,以维持土壤均衡的养分供应。